中国钢铁行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表示,宝钢和武钢的重组是中国钢铁行业的示范性重组,通过重组将避免恶性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也代表了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中钢的债务处置更困难,因为资产很少,但它的体量决定了冲击很大。据财新记者了解,中钢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于3月下旬已经上报到相关部委,但后来有所停滞,目前出现实质性进展。
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对中钢这样的企业实施债转股,多少有维稳意味。据财新记者了解,2014年9月,中钢集团爆出贷款逾期,拉响央企违约警报。有的银行留债比例10%,转股90%。如果剥离一部分债务,剩下的资产还有转动的可能。债委会核查发现,截至2014年12月末,中钢集团及所属72家子公司债务逾1000多亿元,其中金融机构债务近750亿元,牵涉境内外80多家银行等。
债转股主要就是看未来这个平台公司如何运转。如果几乎都是信用担保的资产,就是全额债转股。在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世博片区将就目光瞄准了吸引央企和国际功能性平台机构入驻。
CAZ(Central Activities Zone,中央公共活动区)将是未来上海自贸区世博片区的代名词。上海自贸试验区世博片区覆盖2010年世博会浦东园区、耀华地区和前滩地区,总面积9.93平方公里,定位目标为打造世界级水准的中央公共活动区(CAZ),大力推动总部经济、创新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集聚升级,依托自贸区优势,努力形成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副中心。除此以外,A片区也有4栋央企大楼即将公开,在目前世博片区已经出让的土地中,共有32栋央企功能大楼。袁涛介绍,中核集团将落户A片区,目前已经注册了6家公司,注册资本共20亿元,包括中核的运营总部也将落户世博,自贸区的政策对于企业的海外收购兼并是极大的便利,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一些产品可以通过自贸区平台走向世界
部分煤钢企业的负责人也持相同的观点。其次,经济增长对大宗商品有刚性需求,大量资金寻求回报稳定并且估值相对较低的资产,这也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
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认为,去产能不是去产量,去产能的目的更多是保护先进、淘汰落后。另一方面是资金跟风炒作,推波助澜。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特别是煤炭、钢铁价格的上涨,各界都在担心今年的去产能任务是否会受到影响。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月末持仓较去年同比增长逾50%。
首先,持续多年的价格下跌之后,许多生产企业和中间商已经被迫退出市场,供给量减少,加速了去库存的过程,市场出现新的供需平衡关系。当前,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的社会库存已经降至2009年以来的低位。不到一年时间,大宗商品从表现最差的资产摇身一变成为表现最佳的资产。山西一家焦煤企业销售负责人透露,现在焦煤非常抢手,但企业不会盲目扩大产能,一方面是担心目前的需求旺盛是昙花一现,另一方面企业自律也防止重复过去的恶性竞争。
他们认为,企业对去产能的意义和作用都有共识,随着企业现金流的改善,一些亟须资金解决的事情也可以加快推进。中信银行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撰文指出,包括螺纹钢等商品的上涨恰恰是定海神针产能过剩企业偿债能力得到改善,将为稳经济、调结构争取时间。
以时间换空间。随着年初需求放量,价格回升本身使市场回归到正常。
自2015年12月底至今,从煤炭、钢铁到塑料、玻璃,从锌、铝到白糖、棉花,国内主要大宗商品一改持续一年多的单边下跌态势,价格持续上涨,多数品种的价格几乎回到2014年下半年的价格水平。尤其是作为全球大宗商品最大的进口国和消费国,中国国内价格上涨已经带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中国的进口铁矿石在全球铁矿石贸易中占比超过60%。期货分析师认为,由于供应过剩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需求下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多年下行,并在2015年表现出加速下跌的态势,此前市场仅仅是希望大宗商品价格在2016年能止跌企稳。多数受访专家和企业认为,此轮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源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供给量收缩,社会库存大幅下降,供需平衡出现变化。现在都是以销定产,几乎没有余量做单独的零售。
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将利润用于去产能的配套工作,今年煤炭、钢铁的去产能工作正在快速推进中。有机构统计指出,今年1月至8月,国际市场上超过80%的大宗商品较前一年上涨,涨幅最大的铁矿石累计上涨超过40%。
经过前期的持续大跌后,市场价格确实处于低位。一家位于西部的钢厂董事长告诉记者,到2015年底,市场价格基本到了跌无可跌的境地。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指出,在中间商大规模洗牌之后,中间环节大幅减少,加上电商等新型贸易渠道的崛起,市场交易更加透明,中间商调节供需和价格的能力大幅减弱。盈利改善后的企业腾挪空间无疑会更大。
而在国际市场,国际投行巴克莱的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大宗商品市场涌入的资金约510亿美元,是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沈丹阳重申,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积极有效吸收外资的方针,保持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重视外资企业的关切,不断营造更加公平、更为透明、更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也保持着高速增长,今年1-8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538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0.2%,8月当月全国新设立企业就达2736家,同比增长13.2%。有分析认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卷土重来,不过是一些反华势力借以遏制中国的阴谋,真正意图是扭转国际投资流向,阻挠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美欧日的再平衡和再工业化争取时间。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4部法律修正案这些都使得在华外资企业近几年面临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比过去更规范、更透明、更公平,对于比较在乎优惠政策和想挣快钱的外资企业,他们可能感觉中国投资环境变差了,但是对于真正有眼光、有竞争力、愿意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外资企业,他们会感到中国的投资环境变得更好了。此外,无论是杭州的G20工商峰会还是厦门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跨国公司参会都积极踊跃,这些都表明了多数国外企业对中国投资的信心。
在张建平看来,我国针对外商的待遇政策,确实有待提高的空间,由于此前通行的准入前国民待遇,我国对外资项目的审核、批准自有一套繁琐流程,实施的正面清单管理也不受主流投资国的欢迎,都是未来亟待变革的领域,不过总体上看,无论对于哪个国家而言,中国未来的投资营商环境都是积极向好的。中国坚持积极吸引外资沈丹阳直言,一些在华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困难主要原因是相对优势逐渐缩小所致,这主要源于全球市场需求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内在要素成本上升,外资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减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并非所谓的投资环境恶化所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就曾表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需要和世界各国取长补短,互学互鉴,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的开放,为外商提供更多投资机会,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此外,去年商务部还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在昨日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用这样一句话回应了外媒口中的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同时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采取切实行动促进贸易增长。外企营商环境向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给予外商企业的都是超国民待遇,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外商待遇正逐步与国民待遇看齐,即与国内企业享受同等所得税率,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即使作为此轮唱衰论最大的鼓吹者之一,中国美国商会此前主导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超过60%的会员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8%的会员企业有扩大在华投资的计划。
唱衰论站不住脚多项数据均能证明,外界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唱衰论站不住脚。并承诺,在中国,外商投资的领域不会缩窄,只会更宽,中国的投资营商环境不会恶化,只会更好。
事实上,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和下放了618项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36%,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为吸引更多外企落地,多项扶持政策正密集落地。
沈丹阳表示,之所以外界会对中国投资环境产生抱怨,是因为一些比较依赖低成本和优惠政策的外资企业确实遇到了经营困难,部分企业盈利水平有所下降,而这背后的原因并不能直接归结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国家发改委此前也宣布,将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